南京游记(上)(2025.7.24)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胡大同

点击量:0

7月24日  晴  农历六月三十  周四

    南京,是一个传奇色彩浓厚的城市,它有数不清的传说和故事。历史上曾有40多个名字,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明朝时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六朝以后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立都南京。

IMG_20250725_152038

   近代史上南京是一个充满屈辱城市,《南京条约》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现代史上更是一个泪水和冤魂充满的城市----南京大屠杀!

   来到南京,南京大屠杀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暴行,30万人无辜遇难!我来这里就是想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凭吊一下那些殉难的冤魂。这里不收费,需要预约。网上只要一放票就秒光,这让我这样的岁数大的人难以和年轻人拼手速。

   虽没约上南京大屠杀史实馆,但我还不死心,早早来到这里。寄希望于或许能遇上带团的导游,花钱跟着混进去。到了这里,看到所来的人都神情肃穆凝重,且基本上是年轻人,都得预约。偶有伺机混入被清出来的,在那里同保安争吵着……不知怎么就眼圈红润了。说不上 是为了什么,都这个岁数了居然能如此动容……

   今天到这儿一看,一群群孩子在烈日下排队等候入场,那场景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是一种被悲伤凝固起来的力量!这是最好的教育基地----因为后代儿孙没忘了曾经的苦难,没有什么黄牛,这回真正懂得了原来真有钱力所不及之处。虽然无法参观主馆,但去了旁边儿的分馆参观,在这里立着石碑,上面刻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同胞殉难的日子!抗日战争中各种实物展示了艰难的岁月,是苦难历程的全景回溯。我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也更理解了“百世之仇犹可报也 !”的真正含义。今天的儿孙没忘此仇,就是最好的参观了,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告慰。尽管千方百计仍未能进入主馆,此刻的我,竟感到一种释然与欣慰。

   二楼有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全景实物展出,包括当时的桌椅摆设等,引得游人驻足观看。正面有一幅当时的审判长石美瑜等人将遇难者的头骨作为关键物证的油画,我站在那里久久凝视着那幅画中陈列在桌上的白骨,怒吼声、嚎叫声、求救声、呼喊声、呻吟声、叫骂声碰壁而出……

 IMG_20250724_095611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三十万人惨被屠,岂容道义说无辜!

森森白骨向天喊:十世此仇可报乎?

 

   离开纪念馆,那阳光正从云缝里钻出来,洒在路上。约上车去总统府,影视剧中的总统府是南京城的另一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华民国的象征。当年孙中山先生即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历38年,故台湾历史书上说:“民国三十八年大陆沦陷……”南京原为六朝古都,即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定都于此,后世还有明朝定都南京,后迁北京。可谓人文圣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彰显出深厚的底蕴,还有无数的文人笔下描写的金陵往事、秦淮风韵。在总统府中即可一览昔日荣光,这里还陈列着当年的摆设,游人争相合影。

 

   只是那写着“总统府”三字的子超楼正在维修,虽然正在维修,但仍能感受到其庄严气势。这座建筑以林森的字命名,林森曾任国民政府主席,为官清廉,深受爱戴。

   我在一进门的墙壁上和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题诗留影。这首诗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可在这----总统府里看到还是感到心灵震撼!当年,武昌一役成功,国民党如同风卷残云之势扫除清庭,应说其兴也勃焉。38年后国民党如过街老鼠般穴居台湾,可谓其亡也忽焉。真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不禁感慨:人间正道是沧桑!

IMG_20250724_132139

    昨日预约了中山陵,今日下午去中山陵参观,到了景区附近租一辆电动车。车主很热情,不仅传给我电子地图,还详细介绍了最佳游览路线。《巍巍中山陵》是中学课本儿上的课文,少年时既读过,如今从书本儿中走到眼前来。




    孙中山先生1868年出生,1925年逝世。如今逝世整整百年,但前来瞻仰的人潮从未间断。这说明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这才是唤醒民众的意义所在。中山陵巍峨雄伟,庄严壮观,整体犹如警钟,意在唤醒民众,与山势浑然一体,392级台阶。当年中国有3.92亿人,每一级都代表着一段艰难的历史。攀登过程中,我看到许多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艰难上行,孩子们则认真数着台阶数。民国15年即1926年动工,民国18年主体工程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碧云寺迁葬中山陵,总设计师吕彦直。主体色调蓝白为主,经典永存。从正门而入,先生手书“博爱”横匾悬于檐下,不禁肃然起敬。

IMG_20250724_150112

    祭堂内庄严肃穆,孙中山先生坐像面容安详。环绕瞻仰的人们无不神情恭敬。在纪念馆内,我仔细观看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从早年行医到投身革命,从多次起义到创建民国,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家书和日常用品,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

IMG_20250724_152503

   这里多处中山先生题字手稿,可以瞻仰先生足迹。寝堂未开放,在外肃立,向国父致敬,留诗一首:

 

中山陵有感

帝制推翻主义红,遗言革命未成功。

醒时总铸安民剑,睡后犹存警世钟。

渡尽劫波兴共党。继承遗志导工农。

海峡虽暂云涛阻,早有春潮两岸通。

 

   下到山来,骑上电动车直奔明孝陵,这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寝,坐落于紫金山南麓,气势恢宏。神道两旁的石象路令人印象深刻,石兽、石人等雕像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IMG_20250724_170950

   想想朱元璋之难,可谓难于上青天。只举一例:其祖名六一,其父名五四,本人名重八,穷人之穷,连名都不配有!哪天出生就叫这个名。重八者,八月初八出生。他本人因家里养不活,被迫送到庙里当了和尚,还能有比这更惨的吗?可要是没有这位洪武大帝,汉人还在当奴隶----是他驱除蒙元光复汉室,恢复中华,是真正意义上的祖宗!想想他,你有什么抱怨命运的资格?老祖宗告诉你,什么叫事在人为!明孝陵保存完好,可见当年盛景。马皇后被封为孝慈高皇后,因此得名孝陵。后来朱元璋死后在此与马皇后合葬,这倒让我想起一个流传甚久的一首堪称经典的诗。

IMG_20250724_162929

   据传马皇后过世,朱元璋无比悲伤。找和尚做道场择吉日出殡,待出殡时却天降大雨又见电闪雷鸣。想想朱元璋有多愤怒,他将和尚抓来,要砍了他!此僧却镇定异常----我觉得是被吓傻了!乃从容作诗云: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绝哀。

西方诸佛子,恭送马如来。

   如若是常人,这个时候还能说出话来已经是了不起了,此等大才当受我一拜!在这里,我更敬重这位痛恨腐败的皇帝,从未见过像他这样反腐的。他立规矩贪污60两白银即枭首,首创“剥皮实草”酷刑。即将贪官剥皮填草,再令其子孙赎回,允许百姓持书绑缚贪官进京治罪。午门外设鸣冤鼓,鼓励百姓越级上访。有史未见如此帝王为国惩腐,空前自不必说,是否绝后不可知也。提起朱元璋,世人皆知其屠杀功臣忠烈心狠手辣,可有谁知道这些功成名就的功臣开始飞扬跋扈欺压百姓了呢?这位真正意义上的布衣天子来自最底层,深深知道民间疾苦,为了人民他不惜向功臣权贵开刀,自然就得罪了掌握着话语权的阶层!洪武大帝空背骂名又有谁知呢?

IMG_20250724_163256

   朱元璋在位期间,不断地给农民减负,比如说田赋征收税率非常低,对农民的田地税负征收三十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明史.河渠志六》中记载了“所在有司民以水利条上者,即陈奏。”以及“陂塘湖堰可蓄浅以备旱潦者,皆因其地势修治之。”这就是朱元璋在位期间大量的修建水利工程,进行了利民政策。

   朱元璋在位期间,全国修治了塘堰40987处,河4162处,陂渠堤岸5048处。由此说来,朱元璋在位期间的农业和人口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明代一步步走强。

   在历史上,明代是对奴的使用有严格要求的。比如说一品官员家里不能超过12人,二品不得超过10人,三品不得超过8人等等,更为主要的是,庶民之家不得存养奴婢,否则杖二十。你说他们恨不恨洪武大帝?

IMG_20250724_165739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来此凭吊,儿孙莫忘!留诗为念:

 

咏《剥皮实草》

官贪照旧腐依然,可叹人心有锈斑。

我到陵前集百感,外贼易去心贼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