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殿发自传
发布时间:2023-08-10
作者:胡大同
点击量:0
胡殿发自传
胡殿发,行六,字冰。
由于水平所限,文学底子薄,难免不成文体。我不管它是什么体裁,只要能把历史的真实写出来献于人世,就算达到了目的。
我的人生,没离开过生我养我的父母;没离开过同胞手足;没离开过亲朋好友;没离开过祖国的风风雨雨。因此,自传将离不开这些现实及其历史背景,尽管篇幅长一点,还是把它都反映出来为宜。
金色的童年
我是1930年农历七月初三点灯时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寒的农家。当时起的乳名----党子,至今不知是什么意思。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妈妈的形象,几乎一天也没离开过我。她老人家的身躯温暖着我的周身,她老人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她老人家的心血倾注于我。教我会走路、教我会说话、教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为人。妈妈的聪明智慧,全部用在教育子女、治理家务、处事为人。她的高尚道德、人品是当世少有的,教子有道,治家有方,是贤妻良母。她的一生永远值得胡氏家族学习、怀念。她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珍宝,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我的小学是分在贾家窝铺和江桥两个阶段度过的。在家搬到杜列的第二年夏天,有四、五个穿协合服、戴战斗帽的人在我家南边的壕楞上树起木牌子上书“杜列屯”三字。现在想起来可能是租绝马列的意思。
在江桥国民优级学校读书时完全是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只是一心想家:想回去到河边的亮房子里去住,和父亲和哥哥一起到大河大江里去捕鱼,然后在江边用大一点的蛤蜊瓢把鱼炖熟……
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黄沙碧水间度过的,直至1946年家迁到韩家都,我才离开那里。
特殊年代的婚礼
在不足60户人家的韩家窑,我在同龄人当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魁梧英俊,但也并不丑陋,可谓白面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我断断续续地读了不到四年书,我十七岁时父母给我订了官僚地主姜永富的姑娘姜艳春。1947年冬我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分完果实、分完土地,全家共12口人,分12垧地,两间半房屋。一天,五嫂说:今天你们俩就拜天地。强拉我俩给灶王爷敬了礼,就算拜天地结婚了。
爱情的真谛,不在于结婚仪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风雨同丹渡金婚。如今,我俩相处54年,最叫响的是她没骂过我,我也没骂过她,更没相互打过。相濡以沫,互敬互谅,持家育儿女。
军旅生涯
狂风暴雨过去,分完果实,有了土地,有了耕畜,应大干一场把生产搞上去。五哥管农业,我管副业,当我领网当把头、捕渔正忙时,屯子里扩兵已开始好几天啦。我在牛头口门网房子回来,看见家里人都不太高兴,便知扩兵已扩到我头上了。村里天天开会作动员工作,父亲同意我参军报效国家,保卫胜利果实。最后全乡共定妥四人:盛元志、安国志、万家围子王××和我。乡亲们打鼓敲锣,唱着歌送我,从此我走上军营的路。唯有姜艳春跟在车后边哭泣,一直送到西河口……扎赉特旗公署组织了五辆胶皮车,把我们百余名蒙汉青年送到王爷庙40人左右,其余的送到葛根庙警卫团。我走进军营一看,墙上贴着白纸黑字“军队有铁的纪律!”我想真够硬的啦。住处是筒子房,南北大板铺。部队是“内蒙古军区供给部辎重大队”,每人佩戴的胸章:“内蒙古人民解放军”。背面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和血型。逐使我过了六年的军旅生涯。
1954年夏天,奉命调我去归缓(现呼和浩特)蒙缓军区干部部报到。一天,白科长等三人来了,开始传达华北军区命令:吉儒木图等六名同志,转业到地方工作,最后是我的名字。白科长传达完命令后说:部里决定你们六位同志明天到军干校第14军官大队,接受一个月的训练后,听从分配。到了军干校,我又被任命为班长。这个班有12名军官,最小者原任连长、指导员,最大系骑五师卫生处长,团职。唯有我的原职最小按排级对待,这些人特别好领导,讨论时积极发言,班内勤务争先恐后的干。在此间我正读《红楼梦》,抽些时间会殿杰,共议未来宏图。这一个月时间,多次听内蒙政府领导和蒙缓军区首长作报告。曾多次提出回家乡工作。我和殿杰曾去内蒙人事厅,提出回东部区的申请,未能奏效而告终。六年多的军旅生活,历任战士、文书、文化教员、宣传干事,摘下帽微和胸章时,思绪万千。整个形象变了,生活方式变啦,但是人格素质没有变。
走进西部
满载近百名转业军官的列车向西开去。到包头往西就没有铁路了,换乘两辆帆布棚大卡车,沿黄河北岸继续向西部挺进,到达安北县向西去是一望无际的河套平原。古语“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次我们都分配到河套行政区工作了。河套行政区地委书记郝平南等官员欢迎我们的到来。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吃食堂、买饭票。业务一窍不通,人际关系陌生,和军队两码事。我被分配到土产公司人事科,科长宋义祥,对我很好。让我先看干部档案,熟悉职工。单位来个转业兵都感到很新鲜,不少人直言问到结没结婚?我说:“结婚啦,还有个儿子”。她们还不信。地委组织部长给我们讲这里是傅作义大本营,他们部队对当地影响很坏。有一天我问食堂作饭的侯师傅,过去在哪做饭啦?他说在长官府。我不懂他的回答他重复:在傅作义长官府做饭,他最爱吃发面不放碱蒸的馒头。
我们是秋天到这河套行政区首府陕坝的。天日渐冷,各自都准备做棉衣、棉被。我来路过五原时,买了缎子被面,也打算到达陕坝做成一床棉被,不像部队啦。18号全体党团员在中山堂听报告传达从20号开始,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实行计划供应。听完报告回单位路过一商店,我购买18尺白五幅布,准备做被里和棉衣里用。我认为20号实行,我18号买是可以的。此事组织上再三追查,大会小会开多次。买布时,我也毫无隐瞒,但却以“抢购”论处了,行署河财字34号文件发了“关于对胡殿发抢购棉布的处分决定”。基于数量较少(18尺)又系军转干部故决定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通报全区,真是当头一棒。根据上级指示成立河套行政区油脂分公司。业务从土产公司分出来,为粮食口,我被任命为“组织技术科负责人”,并配两名科员武进才、赵连弼。我们科负责基建办公室,河套地区木材比较紧张。在陕坝靠边有一姓王的老太婆,她家有个大园子,好大一杨树林子。我带武进才亲自到现场,决定购买150棵,价格特别便宜。基建对我来说是外行,武进才年龄大些,是当地人,他爱人叫“改改”,和王婆家有亲属关系。木材全部运到基建现场,钱全部付清。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地委又来人调查砍伐木材一事,这位王老太婆是地主。树木属于地主财产,她没有出卖权,油指公司私下与地主婆交易是错误的,当事人胡殿发应作出检查、听候处理。我们公司经理田凤举(原安北县委组织部长,背着处分来组建油脂分公司)他和检查组吵的不亦乐乎。
到地方工作屡屡受挫,这时我爱人姜艳春领着小建国独自赶来了。使我精神上得到安慰,也有压力。河套行政区专员公署人事处长刘丙池,因为工作关系,加上个人关系,他批准姜艳春到行署幼儿园上班。她带建国吃住在那里,虽然都在一个镇上,但相距好几里路。我吃食堂、住办公室。过星期六,我去她那里。由于工作不顺利,生活也有压力,仍不安心于西部工作,多次向组织上提出调回东部工作。我抓住了内蒙粮食干部学校招收第一批学员的机会,经批准报考合格被录取内蒙粮干校经营管理班,又任班长。在开学典礼大会上,我代表1200余名学员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博得了热烈的掌声。特别是讲到学校是大熔炉并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掌声更为热烈。粮食厅长吕林,副厅长白光以及区政府领导也频频鼓掌。没学习多长时间,我被抽调到内蒙政府大辩论工作队。中央银行领导曹菊茹任队长,指定去河套行政区临河县,主要辩明棉布、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重大意义及其重要性,其实是肃清右派言论的流毒。元旦回呼和时乘坐包兰铁路首开临河至包头的临时火车。到学校不久接到家电报父病故速归。由于精神压力太大,急于回家心切,在呼上火车前发现,口袋里的120元钱被偷走,回家后便得一场大病。
如愿以偿
为迎接大跃进的到来,我们没有毕业就分配了工作,借此我调回扎赉特旗粮食局工作。
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姜艳春辞去了工作,带建国儿到呼市。我们一家三口离开了遥远的西部,踏上归途,回到了妈妈的身边。调回家乡工作,有喜也有忧。特别是爸爸患肠梗阻病故,终年52岁,使我一度精神苦恼。
扎旗委组织部长黄凤义同志找我谈话,问我:到粮食局工作,有没有什么意见?这是对口分配,他们会给你安排适当的工作。在粮食局一干就是十一年,渡过艰苦的低标准、瓜菜低的年月。在扎旗音德尔建立起温馨的家庭。妈妈在农村老家长兄五哥那里,生活很舒心。我有个勤劳的哥哥和贤惠的嫂子。有一次我去海拉尔开会,碰见胡国昌也在海拉尔学习,回来时他送我上火车并给带上瓶酒,我在江桥下火车步行到努文木仁中心屯,看望妈妈。一进屋,妈妈在炕上喝茶,五嫂趴在柜盖上拨弄收音机,给妈妈找二人转的台。我的突然到来,她们婆媳喜出外望,五嫂立即给我备饭。她说:殿发你的命真好,坛子里只剩一个咸鹅蛋了,我给你煮了,好喝酒。
从调回扎旗工作时起,就对老人尽孝,对家族有所贡献。但由于小家庭的建立,人口增多,收入低微,而心有余力不从心。只能是在音德尔和乌市就读的弟弟们进一点之力,微不足道。那时家也实在穷,胡殿君到乌一中上学,姜艳春把结婚时幔帐做成草口袋,垫床防寒。每月上半月和下半月各寄7----8元。他以15元钱维持每月最低的学生生活。到旗委工作,乘工作之便,解决了胡国昌、单桂香的工作和胡殿君从中旗调回扎旗工作问题。在扎旗工作的全过程,也是胡殿杰被打成右派的始末。随全国的形势,他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恢复工作。我们手足定一个方针立足于“走”,离开扎旗,抓住时机,向南移动。因为扎旗的一些顽固守旧势力,对胡氏兄弟用而不信!殿杰、殿君和我,组织部才任命各自单位的秘书股长。我们深悟一道理人挪活、树挪死。因此,仅三年时间完成了“走”的任务。除此之外,多年来,积极参与家庭政务决策。诸如为老人树碑立传,以继承优良传统,创建家族年会制,建立家族文化体系,出版《古月风魂》等等,实践验证,多为正确。
走马上任
1980年10月得知恢复兴安盟,当时我正受命于扎委特旗农业银行秘书股长的岗位。经兴安盟农业银行筹备组实地考查核实,据内蒙农业分行批准中央总行备案,任命我为第一任兴安置农业银行秘书科副科长(没有正科长)。紧接着殿杰调往哲盟通辽市检察院工作;殿君调到兴安盟物资处任命人秘科负责人,后任燃料供应站站长;殿林调扎旗驻黑龙江省秦来县转运站工作,转为干部后任商业转运站主任。就此初步完成了“走”的任务。实践证明决策的正确性,不论从生活上,仕途上均好于原地踏步者。从而全身心的工作。我立即参加筹备组召开的行务会,决定我为基建常务副总指挥,配四名科长组成专门的基建班子,拨款23万元专款专用。王士学科长主管财务;叶景春主任主管材料;范光源、赵士忠科长主管工程。建筑40户家属宿舍,自己感到任务繁重。盟行筹备组组长徐文学为基建总指挥,强有力的支持我工作,配合密切。财权、物资权集中于我,我认真负责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了。紧接着组建三行大楼,我为甲方全权代表。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去牡丹江、哈尔滨等地签订十万元的购货合同,建成乌兰浩特一流的三行大楼。
经国家教委同意内蒙政府批准,“兴安盟农业银行中等专业学校”诞生了。这是兴安盟第一所国家认可的中等专业学校,我被任命为副校长。学校组织功能特别健全,三科一室,商店、食堂、幼儿园、图书馆、全部配套。我于1987年在这个岗位上办理了离休手续,结束了政坛生涯,为此曾写过抒怀诗一首:含笑归家来/心绪难测/自古天涯惜离别/回肠反转/难补当年憾缺/勉我挥余热/情更迫!
虽发如银/壮志尚烈/好景还看暮秋叶/素有雄心/洒尽几滴残血/夕阳似火/何防古月。
晚年的辉煌
说辉煌话是否大了些呢?我并不是大器,更谈不上成器,事实对我这小兵来说,也感到自豪和为胡氏争光而骄傲。一个革命者,从工作岗位上遇下来,象征第二个春天的到来。我曾发表过“漫话夕阳”,“燃烧的晚霞”、“壮志尚烈,好景还看暮秋叶”等文章,表白了我要干点事业的想法。没有领导制约,成了时尚的主人;党的政策允许,又有在岗期间的社会基础,这就是干事业的起码条件。时任兴安盟农业银行中心支行行长的徐文学同志,知道我家人口多,给予很大的支持。根据我的申请同意在中专学校东南角,两侧临街处建房。乌兰浩特市副市长宋殿山同志,派人办理了一切建房手续,自筹资金建起100余平方米的门市房。盟行决定学校商店全部移交于我经营,最多时雇用六名厨师、服务员的“兴发商店”“兴发饭店”隆重开业。那时刚开放搞活,生意非常之火暴,经济效益可观。很多同志为此而树大拇指,我成了堂堂正正的老板。这不是大器晚成,仅仅是开始,自我感觉还有大干事业的潜力。因此,决定开发扎赉特旗茂力格尔大桥旅游点。经过两年的考查、论证,在盟长孟特同志的支持下,并亲笔书写“旷怡亭”立于桥头。首创第一家个体“扎赉特旗绰尔河风光旅游服务社”树牌运营。1992年7月4日由绰勒乡党委书记邓福玉和派出所长等租用我的船抢险中,因超载而沉船,我的两个儿子胡国辉、胡国一溺水身亡。惨案发生后,我患大面积心肌梗死赴长春住院三个半月。在长春期间,除医疗救治外,是象棋助我一力。弈棋、观棋可暂时地忘掉一切,有助于治病,故有善奕者益寿之论。用沉痛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发展,建立“伊辉旅游山庄”以此寄托我的哀思。扎赉特旗地方志办公室索要:首例“绰尔河风光旅游服务社”编入志内。毛泽东说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安能忘掉的事件?
琴、棋、书、画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四大艺术。棋是智慧的结晶,弈棋是智力的较量,是毅力的搏击,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中国象棋起源于战国,定型于北宋年间。象棋文化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墨客,大书特书棋诗、棋迷、棋联、棋谱等等,是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象棋深受世人欢迎,有无穷的魅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弈棋者。我在孩童时就认识“车”“马”“炮”,不会走棋。我二姨夫刘忠先家有一副象棋,逢年过节时,才拿出来玩,我们只是好奇挤着看看而已。到20世纪末,偶然接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交流中心来函称:决定编著“中国象棋家辞典”请撰写辞条以入典。现将辞条摘录如下,做为我的结束语:胡殿发,曾用名胡冰,笔名古月峰。早在部队期间就热心象棋活动,积极参加棋赛。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特别是离休以后,有了条件和时间,经常参加比赛和组织比赛,阅读棋书,撰写棋文章。1960年,获扎赉特旗比赛第二名,代表兴安盟直机关等多次参加盟级象棋比赛。从九二年起自筹资金举办过三届“兴发杯”和三届“茶圃杯”象棋大赛。受盟体委委托,授予杨会清、李满昌、赵国阳等三同志为二级棋士;尹国权为二级象棋裁判员并颁发证书。几年来,多次与乌兰浩特晚报社、乌市体育局、盟图书馆、五一办事处、少年官等单位联合举办过多次象棋赛,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适应象棋运动在兴安盟地区的蓬勃发展,先后创建了“乌兰浩特茶圃棋坛”、“少年棋校”、“茶圃棋坛娱乐城”,兴安盟政协副主席汪亚洲同志为开城剪彩。为弘扬棋文化创建了高雅的活动场所,对提高象棋运动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获得了领导认可,群众满意的效果。内蒙古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贺希格图同志题词:“办好棋坛,为民服务,精神可嘉”;兴安盟盟长孟特同志题词:“弘扬中华国粹,繁荣象棋艺术”;兴安盟政协主席陈良同志题词:“弘扬象棋艺术瑰宝,促进模种文明建设”;棋界朋友孙建国题词:“高雅的活动,友谊的桥梁”;书法界朋友国和题词:“养天地正气,扬华夏精神”,对“茶国棋坛”等活动给予鼓励和肯定。
近几年,经常不懈的努力,执着追求,撰写过几十篇棋文章。“军旅棋缘”、“中国象棋文化趣谈”、“名人棋联赏析”、“棋伴人生”、“乐在棋盘中”等在全国“棋刊”“内蒙古日报”和地市报刊发表,并有多篇棋讯报道连载发表。现已编印四册《茶圃棋坛新闻集》,1996年被《棋海新友》杂志聘为编委;被“棋友诗社”吸收为社员;被中国象棋家考评委员会授“中国象棋家”称号。古稀成为“家”不为奇,晚覆生辉咏象棋:
楚河汉界越战争,两军对垒布奇兵。
兵卒坚守前沿地,仕相誓死护九宫。
车驰马赛冲天弹,将帅定筹决雌雄。
杀声四起硝烟烈,立足擒王果有恒。
公元2001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