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记(中)(2025.7.27)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胡大同
点击量:0
7月27日 阴有小雨 农历闰六月初三 周日
今日游虎丘,虎丘可说得上是苏州的名胜。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将他葬于此地,据说三日后有白虎卧于其上,故名虎丘。这里不仅有名闻遐迩的剑池,更有号称中国比萨斜塔的虎丘塔。
我们来的早,清晨微雨,游人稀疏,正合我意。入门便觉幽静异常,绿意扑面。雨丝轻拂,园林更显清新,青石板路泛着水光,倒映着两旁的古树亭台。且虎丘饱受饱经沧桑,多次毁于战火,是历史的见证者,默然诉说着千年往事。
这里园林式样一脉相承于苏州园林的精致精巧,这里更兼文人气息与历史传说,却有一番王者之气。号称吴中第一山,其实海拔不过34.3米,完美地诠释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想来山川之灵秀,原不在其高峻,而在其内涵之深厚。在拥翠山庄有一株银杏树,我和妻合抱才将其揽入怀中,真是灵秀之地。树皮斑驳,纹理深刻,想必已有数百年岁。
树旁忽见几只流浪猫,毛色各异,却皆温顺可人。它们不惧生人,反而主动近前嬉戏。妻童心大发,蹲下身与它们玩耍。我忙取出相机,捕捉这难得画面。猫儿眼如琥珀,在细雨中更显灵动,仿佛也沾染了此地的灵秀之气。
沿山路拾级而上,一路上竹林掩映,知了鸣叫不已,还有不知名的鸟时而振翅飞去,留下一串清鸣。雨中的虎丘,别有一番韵味,湿漉漉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植物的清香。
不觉已到云岩寺塔----即虎丘塔。虎丘塔知名度极高,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可见其伟。这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七层,建于959年。此塔体已同中心线偏离3度59分,堪称中国第一斜塔。虎丘塔引无数人前来瞻仰合影,此时雨歇云开,阳光从云隙间泻下,映照塔身,蓝天白云与古塔相映成趣,蔚为壮观。游人纷纷取景留影,我亦不能免俗,拍下数张与斜塔的合影。从照片中可清晰见塔身之倾斜,令人啧啧称奇。
在此流连甚长,久久不愿离去。今逢盛世千年,宝塔也恢复了它的青春,真不知其饱经多少沧桑,方与你有缘一聚,何其幸也!亦不知多少如它一样雄伟的建筑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
从这里西行,沿阶而下,转过假山,遇大雄宝殿,这里都是许愿做功德的,香火很旺,看来是很灵的。建筑很雄伟,挨着大雄宝殿是御碑亭。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题诗,更是强化了虎丘吴中第一名胜的地位。又转到大雄宝殿的后面,沿石阶而下,遇一石拱桥名“双井桥”。此桥最初是山上云岩寺僧人取水之用,因上面铺的青石板上并排有两个吊桶孔而名。
桥下有一泓潭水,形式如宝剑,那就是剑池。相传当年西施在此以水为镜梳妆,又叫“夫妻井”。石板上两个圆孔,直径约30cm,据说“七上八下”的成语即从此而来。站在桥上眺望剑池,剑池侧壁上的两个朱红大字“剑池”,气魄非凡!而潭水显青绿色,幽深而神秘。红字旁有一片青色字,上面看不清楚。
从桥上沿小路盘旋而下,一直转到剑池侧面石壁对面的千人石。这是一块平坦的巨石,相传梁时高僧竺道生曾在此讲经,传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石上可坐千人听法,典故流传至今,千人石对面有二仙亭,据说昔日吕洞宾同陈抟在此下棋。亭两侧对联云:
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
在二仙亭的左侧,是楷书“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据说是颜真卿之子所书,极具风骨。
向上几级台阶来到相传是米芾所题的“风鹤云泉”下,笔力遒劲,气势非凡。
从这里可一览剑池全貌。我在桥上见一片青色字是篆书,我正在那欣赏,已全认出----是明代高启的诗。
妻说:“这弯弯曲曲的,谁认识啊?”
“咋不认识呢?”我随即读给她听:
水银为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
漫说机深防盗贼,难令朽骨化神仙。
空山虎去秋风后,废榭乌啼夜月边。
地下应知无敌国,何须深葬剑三千。
我给妻讲了剑池的来历:当年夫差葬父于此,以扁诸、鱼肠等三千宝剑殉葬,剑池因此得名。想那吴王阖闾,生前称霸一方,死后葬于此地,陪葬珍宝无数,尤以三千宝剑最为著名。历代盗墓者垂涎不已,却无人能得逞。据传秦始皇、孙权等都曾派人来此凿山求剑,皆无功而返。
站立剑池畔,不由得感慨万千。昔日帝王陵寝,戒备森严,寻常百姓岂能靠近?而今太平盛世,普通如我辈者,亦可自由游览,凭吊古迹,思接千载。历史变迁,王朝更迭,终归于尘土,唯有这山水依旧,文化永传。留诗一首纪念:
游虎丘有感
姑苏灵秀地,幽处有寒渊。
深锢三千剑,曾期万世天。
昔时为帝墓,今日做民园。
唯有虎丘月,时窥旧镞斑。
告别传说满耳的虎丘,从这里去了另一个很有口碑的地方----虎丘湿地公园。坐地铁即到,这里距虎丘仅1km,是城市之肺。这里都是原生态,在这里可以一享自然风光,在城市中太难得了。这里既有高大的水杉林,也有大片的芦苇荡,让我最难忘的是水池里的玻璃栈道,在那里,鱼在头上游来游去,荷花开在头顶,太有创意了。
这里的景色是自然形成的,它不在于有多美,是你在这里有多放松。湖光悦鸟性,这里栖息着大量珍贵的野生鸟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更是吸引了无数的摄影爱好者,来这拍摄野生鸟类,可见是一块难得的净土。于游客而言,也是在难得惬意的放松。在这里留下许多影像,是这原生态的风光难得的馈赠。
地铁下一站就是孙武纪念园,作为资深军迷正是前来朝圣。
到了这里,我才知道文征明纪念园旧址一墙之隔正适合于我。园中右侧是孙子兵法13篇的全文展示,每篇独立成墙,高约3米许。一篇一页刻着原文,我一一翻译给妻听,一页一页讲解。
这篇巨著,将战争全部解析清楚,是兵家圣典,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更是中国军人的武德典范。这部巨著里大量的成语流传于世: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些思想已超越军事范畴,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左面墙上是孙武生平简介和他一生主要活动记载,我一一详细浏览,沿着时光长河看看他留下足迹。园中心是他的墓----一代兵家泰斗长眠于斯。
在武圣墓前,我深深鞠上三躬,表达对他的敬仰。
要没有这位兵法泰斗,华夏文明能否得以延续?会不会像今天的印度一样?未可知也……
读《孙子兵法》
存亡生死道,传世有奇书。
仁义兴邦论,亡国闻此哭。
雄师勤武备,不战屈人服。
今日和风暖,犹须演阵图。
转过墙即是文征明纪念园,与武圣毗邻,大才子确乎正合适,正应了“文武双全”之意。这里没有了金戈铁马的刀光剑影,有的是翰墨飘香的弦歌雅意。明朝有两位大书法家,一位是董其昌,一是文征明。文征明为明代书画巨擘,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拙政园即出自其手。他1470年出生,1559年辞世,90岁悠然漫长的时光使他著述颇丰。89岁时还临《兰亭序》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文征明我很熟悉,但到这儿才知道他的儿子、孙子更是出类拔萃,让人震撼。
文征明经举荐官至翰林待诏,书画双绝。其长子文彭在篆刻上开宗立派,草书上被认为超过文征明,次子文嘉画承老父,精于鉴古,父子三人并称“吴门三杰”。文彭长子文元发善诗词书画,文元发长子文震孟,46岁中状元,官至宰相。次子文震亨,明末中书舍人,清军入关后拒剃发绝食殉国,气节凛然,著有《长物志》。一家才俊,世代忠良,实属罕见。到先生墓,深鞠三躬以致崇高敬意。
上一篇:
西江月 • 杨树沟瀑布下一篇:
苏州游记(下)(202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