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记(下)(2025.7.28)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胡大同
点击量:0
7月28日 农历 闰六月初四 周一
今日天公不作美,预报有阵雨,仍去留园。留园是另一有代表性的园林,是清代风格为主的私家园林,是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的代表,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此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
留园也是饱历沧桑,现在是上世纪90年代修缮的。这里设计特色是建筑、山、水、石融为一体,四个景区特色明显。通幽渡壑,秀色迭出,曲廊蜿蜒,楼榭参差,极尽闪转腾挪之势。
这里建筑极为考究,别具特色,充分考虑四边环境融合一体而特点分明。这里摄像效果特别好,真有小家碧玉的感觉。随着游人聚集,人多的毛病又凸现出来,见缝插针,拍照讲求的是快、稳、准。留园里连墙上的绿藤都被精心的剪裁,与周边假山等相融,画面感极佳。
引来了很多人前来拍照,将 苏州园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一小门只可容一人,但形状精美,多人排队争拍;
有一假山极有通透感,大家争相留影;
还有一小窗,窗外桂枝疏掩,似一幅画……
还有一面墙上开一圆形门,从对面望去如同镜子一样的幻觉。
东部的冠云峰是一块6.5米高的太湖石,有一峰压八面的玲珑之感。太湖石的“瘦、漏、透、皱”一展无遗,更有浮想联翩的诗意。
相传是宋代花石纲遗物,不禁心生感叹:造化钟神秀!山水同建筑浑然一体的布局精巧典雅,是留园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时有细雨,如烟如雾,更见韵味。冠云峰还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如无伯乐,它可能还在太湖受泥沙之淤洗,安能有此风光?步移景换,思绪翻飞,不由得神游天外,口占一绝,留念:
冠云峰
微身本在太湖栖,闻道留园肯步移。
奴家姐妹频托梦:如有新缺莫忘提!
人生际遇莫不如此,况一石乎?可谓游园心得!不虚此行,就此别去,他日再见,依依不舍……
别了留园直奔寒山寺,寒山寺因《枫桥夜泊》一诗而名传千古,是耳熟能详的知名寺院。那钟声已响过千年,依旧余韵悠悠,不绝于耳。寒山寺,我来了!也许是忘了敬老天竟给来个下马威----下起雨来。游客都被赶到前殿里,在四大金刚注视下避雨,只有雨声没有钟声。
想雨中游寒山寺,别有情致。可现实很骨感,大雨越下越大,只剩下寒山寺里听雨了。伴着大雨,默默地回想着张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曾经有人问我,你说诗作者愁自何来?仅仅是想家吗?今天在寒山寺,大雨满天,倒让我思绪翻飞,似见到当年之景……
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深秋,一条客船上,一个官员模样的中年人,满身疲惫一脸愁容,失魂落魄的逃难到江南。他的脑海不停的翻腾着当今的乱世求生之路:自己三年前中了进士,按制在京待职,十年寒窗,总算光宗耀祖,今后可以一展宏图了……可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河山沦陷,生灵涂炭,一片混乱!奸佞当道,纲常毁败。随着今年玄宗出逃四川,京都陷落,他也只好踏上逃难之行了。上天入地,报国无门,一路南行,战火兵荒,百姓哭天喊地,白骨弃于荒野,让他欲哭无泪……这个人就是张继,如今的客船上,面对家仇国恨,一怀愁绪,正是痛彻心扉的时候。江南纵有千般美景,在他眼中都已黯然失色,那夜无比寒冷!不忍看人间惨象的月亮早早落下去了,那声声乌鸦的啼叫,似将满腔的悲愤都融进这无边的寒冷的夜色中。更兼那愁绪如同群蛇一般,从四面八方游过来,在他身上猛咬……
渔火将阑,夜色未央,愁肠百转,难以入眠。时夜将半,却有钟声绕船不绝,竟穿窗而至,震落满天寒霜,经久不衰……原来那是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惊醒了客人。那钟声在水上悠悠荡荡,忽近又忽远,像在唤着什么,客人悚然而惊……夜色中,他披衣而起,寒风扑面而来,连同那被钟声震颤的夜色,都在摇曳的渔火中撑开去,撑开去……但在那刹那间,他抓住了那渺渺的钟声中无形而有质尚带余响的涟漪----那涟漪在他手中幻化出了带着声音的文字,他不禁吟咏出声……那些文字忽地长出翅膀来,倏地聚起,变成两条五色斑斓的玉杵,竟直奔我的腿上撞来,顿时打得红光满地,金铁齐鸣……
“你发什么呆?雨停了,还不快点儿走!”
原来雨停我尚不知尤自发呆,妻踢了我一脚后我还茫然不觉,她又踢了一脚----那五彩斑斓的玉杵是其玉腿……
雨后寒山寺更见清澈,出门看时,竟发现院中香炉中竟然未灭,虽有雨檐,但风狂雨骤竟烛火不灭,却也罕见!大雄宝殿更是香客云集,争相做功德,根本挤不进去,反正我也不信。两侧碑廊刻历代名家作品,我一一细看,很是感叹:这寺何其幸运,因一首诗而名闻天下!又有多少人因诗而来的呢?我看基本上是因诗而来看这寺的。
其实这里在佛学上也是很有名的----“寒拾论道”就发生在这里。拜访寒拾殿,殿里供奉的正是寒山和拾得二人论道的场景塑像。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佛门推崇备至的寒拾论道。寒山和拾得二人就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清雍正帝敕封二人为和合二圣。妻问我:
“你说这世上真有拾得这种人吗?”
“甘地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还是不是人?”
“他是印度圣雄!”
“照这么说,日本侵略我们就不反抗吗?”
“亲,有这种想法的那就是观世音菩萨!”
“如果你回答寒山呢?”
“骂他、打他、踢他、砍他、捅他,整死他!”
这还有啥说的呢?昔日王允谋除董卓无计可施而同众官大哭,曹操则大笑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诚哉此言!
别了二圣,参观了普明宝塔藏经楼,留下许多照片儿。
出得寺来来到枫桥合影,皆因来时有雨之故。虽有“枫桥”之名,但当年张继深秋来此,看到的红叶应该是乌桕树的红叶。
在这里感想颇多,思接千载。本无灵感,但那五色斑斓之玉杵,打出那一地红光,竟也幻化出文字来,只将其拾起来,就是一首诗:
咏寒山寺
客泊寒江不胜愁,钟穿夜半绕孤舟。
众僧不解家国事,犹唱梵音满寺楼。
上一篇:
苏州游记(中)(2025.7.27)